2025年4月2日,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学术报告厅中,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“头脑风暴”正在上演。内蒙古日报社主任编辑刘艳与韩晓宇带着"可灵AI老照片修复制作"和"剪映AI视频剪辑"两大技术课题,为新闻学子打开了一扇通向智能传播的大门。这场培训不仅是技术的碰撞,更是新闻教育从"纸笔记录"迈向"数字叙事"的生动缩影。
泛黄的老照片承载着鲜活的集体记忆,而AI技术正赋予它们新的生命。在刘艳的指导下,学生们通过可灵AI工具,将内蒙古日报社珍藏的50年代包钢历史影像从模糊的像素中"唤醒"。通过AI生成式补全技术,缺失的图像被精准还原;借助动态化处理,凝固的包钢工人竟在屏幕上再次使得钢花四溅。一张张修复后的照片清晰再现了历史的风采,曾经的人物仿佛穿透时光扑面而来。"技术不是替代历史,而是让记忆更鲜活。"这句话,道出了AI在新闻传承中的深层价值。这次实践教学不仅让学生体验了AI修复技能,更让他们体会到新闻人作为"时代档案守护者"的责任。
面对短视频时代的传播变革,剪映AI工具的应用成为培训的另一焦点。从智能字幕生成到动态分镜设计,传统需要数小时的剪辑流程被压缩至分钟级。学生们还体验了文字生成图片技术,仅需输入新闻事件的关键词,AI即可生成适配报道风格的场景插图。一名学生现场将采访素材与AI生成的草原生态可视化图表结合,快速剪辑成横竖屏多版本内容,感叹道:"AI不是替代记者,而是解放我们的创造力。"这种效率跃升的背后,是学院对行业趋势的敏锐洞察——早在2024年,学院便通过校企合作开设"数智商科创新实践研修班",将大数据分析、AI工具等前沿课程融入教学体系。
技术的狂飙突进也引发了深度讨论。当AI能一键生成新闻稿件,真实性的底线如何坚守?当算法主导流量分配,内容的价值如何衡量?这些问题引发学子深度讨论。一名学生分享:“老照片修复教会我们敬畏历史,智能剪辑启示我们拥抱未来,但核心永远是新闻人的洞察与温度。”这场培训,既是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的里程碑,也是区域媒体智能化转型的缩影。当新闻学子用AI技术让老照片重焕光彩,用智能剪辑讲述新时代的蒙古马精神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创新,更是一代新闻人在技术洪流中坚守的初心——用创新工具拓展叙事边界,用专业精神守护新闻本质。
当AI技术席卷全球,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以一场培训给出了回应:技术迭代的速度再快,也快不过新闻人追寻真相的脚步;智能工具的能力再强,也强不过人文精神的永恒价值。这或许就是智能时代新闻教育最动人的答案:让技术为故事服务,让创新为真相护航。
版权所有: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
蒙ICP备2021002537号-1 蒙公网安备15010402000475号 技术支持:国风网络
电话:15648186098 地址: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万顺街80号 网址:www.imuchuangye.cn
内蒙古大学创业学院 呼和浩特本科独立学院 内蒙古全日制招生 呼和浩特大学生创业学院